大孝  

向歷史人物學孝順

孝順的故事�

韓伯俞,西漢梁州人,是一個至孝的人。他母親家教很嚴,每次伯俞有點小過失,母親都會用枴杖打他,雖然很痛,而他總是跪著甘心無怨地受杖,從無不悅之色。�

有一天,韓伯俞做錯事,母親又拿枴杖打他,他卻大哭起來。�

母親驚異地問:「以前打你,你都沒有哭過,今天為什麼大哭呢?」�

韓伯俞流著眼淚說:「母親您有所不知,以前兒子有了過失,您打我,我覺得很痛,知道母親年輕有力氣,身體還是健壯的。可是今天母親打我的力氣卻小得使我感覺不到痛了,我從而知道母親已經年老力衰了。我們母子能在一起的時日,恐怕也就日漸減少了,所以我忍不住悲從中來!」�

聽劉昭仁老師說�

孔子說:「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則一喜,一則以懼。」(《論語.里仁》)為人子女的,應該隨時記得父母的年齡,於是一方面為他們愈來愈高壽而喜悅,一方面為他們愈來愈衰老也愈接近死亡而畏懼,這是孝子微妙而矛盾的心情;正因為有這樣的心情,才會更加珍惜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,恪盡為人子女的孝道。韓伯俞泣杖,正是孔子這一段話最好的詮釋。這個故事記載於西漢劉向《說苑.建本》中,今天在安徽的一個鄉村,還有一個「泣杖祠」的遺址。�

為人子女盡孝道要及時。古語說:「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待。」《韓詩外傳》記載了一個勸人及時盡孝的故事──�

孔子到齊國去,途中聽到有人哭的聲音,那聲音非常悲哀,於是對家僕說:「這哭聲悲哀是悲哀,但卻不是喪親的人才有的悲哀。」�

驅車上前,剛走了一段,看到一個和常人不一樣的人,那人抱著鐮刀,帶著生絹(表示守孝)。�

孔子下車,追上他問道:「您是什麼人?」�

那人回答說:「我是皋魚。」�

孔子問:「你現在不是為了喪親的原因,為什麼哭得這麼的悲傷呢?」�

皋魚說:「我失去了三樣東西,自己發現得太晚了,後悔來不及了。」�

孔子說:「您失去哪三樣東西,可以讓我知道嗎?」�

皋魚說:「我年輕的時候很愛學習,周遊天下,後來回來了,失去了我的雙親,這是第一失。我長期輔佐齊君,但他驕傲奢侈,失去了很多人才,我為臣的志向沒有實現,這是第二失。我生平的至交好友,現在都分離而且斷絕了聯絡,這是第三失。樹想靜下來但風卻不停,兒子想服侍父母但父母卻已去世。不再回來的是時間,不可再見的是雙親。請讓我現在和您告別吧!」�

於是皋魚站立不動,枯槁而死。�

孔子說:「大家記住這一件事,足以為戒。」�

從那以後,孔子的弟子中辭學回家服侍父母的人達三成。�

韓伯俞泣杖,表達對父母親的孝心,唯古人有言:「小杖則受,大杖則走。」因為父母有時情緒失控,大杖可能會使孩子造成重大傷亡,父母親陷於暴虐孩子,是不慈不義的行為,必須負刑責

 

作者劉昭仁訪問

【作家專訪】劉昭仁:「勞者多能」,人如果勤勞,才能增強自己的能力

Top
繼志顯祖的岳珂�
孝順的故事�

岳珂,字肅之,南宋相州湯陰(今河南省安陽縣南)人,是岳飛的孫子,岳霖的兒子。�

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(一一六二),岳飛被秦檜陷害入獄而死的案子得到平反,追復原官。他的第三個兒子岳霖,上書宋孝宗,請求發還當年被沒收的文件資料,希望能為父親洗刷罪名,獲得皇上的准許。岳霖就夜以繼日地整理寫作,可是,還沒寫完,就不幸病死了。�

臨死前,他把兒子岳珂叫到面前,說:「你爺爺為國家建立許多偉大的功勞,卻被奸臣秦檜及其同黨所陷害,他的冤屈待洗清,他的忠勇事蹟要顯揚,就靠你了……」�

當時岳珂才十歲,含著眼淚問父親說:「要怎麼做,才能洗清爺爺的冤情呢?」�

岳霖說:「為了替你爺爺洗清冤情,我搜集很多資料,準備著書公諸於世,可惜尚未完成,就要與世長辭了,希望你將來能繼續完成我的遺願。」說完就去世了。�

岳珂含著眼淚在父親的遺容前說:「我一定遵照父親的遺願,將書完成。」�

於是,他不斷努力讀書,充實學識,並且著手整理父親的手稿和資料,繼續完成父親的寫作。當他三十一歲的時候,就完成了《籲天辯誣》五卷,把被史官泯沒的岳飛忠勇事蹟,一一詳實記載,上呈宋寧宗。寧宗認為岳珂的志節可嘉,交代國史館收藏,並根據此書的真實資料,追封岳飛為「鄂王」,並且削除秦檜的爵位。�

聽劉昭仁老師說�

《論語.學而》孔子說:「父在,觀其志;父歿,觀其行。三年無改於父之道,可謂孝矣!」�

《中庸》說:「大孝者,善繼人之志,善述人之事者也。」�

《孟子.萬章上》:「大孝終身慕父母。」�

岳飛,字鵬舉,南宋湯陰人。幼年家貧,父親早死,事母至孝。十九歲應募從軍抗金。�

母親對他說:「一個人應盡忠,也應盡孝。但如果忠孝不能兩全時,二者只能取一。從大局出發理應盡忠,盡忠就是盡孝。」並在他背上刺了「精忠報國」四個大字。�

岳飛英勇多謀,是忠孝兩全的抗金英雄。一一四○年,他統率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兵主力,一直追到朱仙鎮,打算直搗黃龍府,澈底滅金。但因宋高宗與奸相秦檜主和,於是連發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,岳飛被迫班師。後又受詔赴臨安,被解除兵權,改任樞密副使。秦檜等誣陷他「謀反」,終以「莫須有」的罪名被殺害,年僅三十九歲。孝宗時追諡為「武穆」,寧宗時追封為鄂王。�

岳霖,生為岳飛的兒子,自是痛心疾首,極力為父親平反。於是搜集文獻資料,從事著述。可惜未完成而不幸病死了。他的兒子岳珂,當時年紀雖小,但此後終身不忘完成父親的遺志,終於完成《籲天辯誣》之作,也使其爺爺岳飛的忠勇事實,光耀於世,不致被泯沒。岳霖也好,岳珂也罷,都是個「無改於父之道」、「善繼志述事」的孝子。�

Top
保家孝媳陳堂前�
孝順的故事�

陳堂前是南宋漢州雒縣王家的一個女孩子,十八歲時嫁給同縣的陳安節為妻。「堂前」是當時四川各地對母親的敬稱,由於王氏是個非常孝順的媳婦,大家都很尊敬她,所以尊稱她為「陳堂前」。�

陳堂前婚後生活非常幸福,夫妻相敬如賓。她對公婆也很孝順,深得公婆的喜愛。但是結婚才一年,丈夫就去世了,幸好留下一個兒子。�

丈夫死後,整個家庭的重擔就落在她的肩上,雖然使她非常難過、惶恐、傷心,但是她決定要自我堅強起來。倒是她的公婆因喪子而十分傷心,甚至於有輕生的念頭。�

公婆說:「唯一的兒子都死了,我們活著又有什麼意思呢?」�

陳堂前安慰他們說:「爹、娘!兒子可以對父母盡孝,難道媳婦就不能對公婆盡孝嗎?」�

公公說:「但畢竟妳是個女人呀!怎麼能擔得起養這一大家子的重擔呢?」�

陳堂前立即回答說:「爹!您放心,只要媳婦在世一天,一定不叫爹娘挨餓受凍,好像安節在的時候一樣。再說,我也有一個兒子,我一定要將他撫養長大成人,才對得起安節呀!請您們不要再難過了。」�

她的公公和婆婆聽了以後,心中非常感動地說:「能夠這樣,我們的兒子安節沒有死啊!」�

從此一家四口,在陳堂前的用心照料下,生活過得非常安定。�

她的兒子名叫日新,在她的努力教導下,非常懂事又孝順,領悟力也很高。陳堂前將辛苦積蓄的一些錢,請了一位有名的學者,來教導日新讀書,終於在他二十歲那年進了太學,成為飽學之士。�

後來,日新成了家,生了兩個兒子陳剛和陳紱。不幸的是,日新在三十歲時也因病去世了。年老的陳堂前,更加堅強,依舊扶持家庭,讓兩個孫子受最好的教育,後來都成為當時有名的學者。�

《宋史》本傳載:陳堂前當初嫁給陳安節時,小姑尚幼,堂前熱心教導她。長大之後,以厚禮把她嫁出去。等陳堂前的公婆都死了以後,小姑要求分財產。陳堂前把家中所有都送給她,毫不吝惜。不到五年,小姑所得的財產被她自己的丈夫花光了,於是很後悔,搬回娘家來。陳堂前替她買田置屋,撫育諸甥,跟撫育自己的兒子一樣。�

此外,親屬中有窮得無法生活的,陳堂前收養他們,並且為他們籌辦婚嫁的,共有三四十人。鄉里中有一個甘家,因貧困而將他們最小的女兒押到酒家,陳堂前也替她付贖金而得以歸家。�

此後,陳堂前的子孫都能遵行她的遺訓,五世同居,並以孝友儒業著稱於世。宋孝宗乾道九年(一一七三),下詔旌表她。�

聽劉昭仁老師說�

陳堂前與陳安節婚後一年就守寡,但是,她對公婆不離不棄,非常孝敬,一肩承擔起養家的重擔,使公婆得到最大的安慰,沒有煩惱,也沒有驚怖。�

她除了撫育自己的兒子,還教育小姑,把小姑養大出嫁。後來公婆去世後,小姑回娘家分財產,陳堂前毫不吝惜地把家中所有都送給她。小姑的財產被丈夫花光後,後悔而回娘家長住,陳堂前還替她買田置屋,撫育小孩,視如己出。非但如此,還收養貧窮的親屬,贖回鄉里被抵押到酒家的女孩。�

陳堂前是孝媳,是慈母,是「推己及人」、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的實踐者,節操行義,為人所敬,得到宋孝宗的旌表,實至名歸;其後子孫五世同居,是積善之家。�

Top
孝悌兩全的曾國藩
孝順的故事�

曾國藩,字伯涵,號滌生,清代湖南湘鄉人。出身於耕讀之家,祖輩世代務農,父親曾麟書,苦心攻讀,只當個鄉里塾師。曾國藩考中進士之後,步入仕途。曾組訓湘軍,消滅太平天國,為清代中興第一功臣,功業彪炳,是千古傑出人物。�

兄弟五人,曾國藩最長。二弟國潢,讀書無成就,在鄉里仗勢魚肉人民。三弟國華,鄉試未中,後來參加湘軍,戰死軍中。四弟國荃,曾經隨曾國藩入京就學,後來也參加湘軍,成為主要將領。五弟國葆,起初投入胡林翼部中,後來改屬曾國荃部,因得癘疫,病死軍中。曾國藩曾以「粲粲諸弟,雁行以隨」而自豪(其意是說,諸多弟弟,像鴻雁飛天,跟隨而行)。�

曾國藩的祖母,是很懂傳統孝道的婦女,專心致力相夫教子,不與妯娌們爭利。父親是個孝子,當曾國藩中進士、點翰林之後,祖父玉屏告誡其父說:�

「孩子點了翰林,一生事業才開始,做官的有許多開銷,家中的生活用度,不要累他分心,要使他專心事業才好。」�

父親謹遵祖父之命,家中照樣男耕女織,勤儉的家風絲毫不改。當祖父病重之時,其父朝夕服侍,毫無怨言。正是這種家風,造就了曾國藩成為一個忠臣孝子,自幼就以孝聞於鄉里,是孝順父母的表率。他終身對祖父母、父母及其他長輩,都充滿了孝敬之心、孝敬之行。他深知忠孝持家,家必吉祥和樂,齊家才是治國的基礎。在京為官或在外帶兵打仗,儘管他自己不能回家親自照顧父母,但是經常寫信問候請安,給家中寄銀兩接濟。他說:「事親以得歡心為本。」孝敬父母,不僅要在飲食供奉上,還要對父母和顏悅色,曲意承志。�

曾國藩曾經在給諸弟的信中說:「吾細思凡天下官宦,多只一代享用便盡。其子孫始而驕佚,繼而流蕩,終而溝壑,能慶延二三代者鮮矣。商賈之家,勤儉者能延三四代;耕讀之家,謹樸者能延五六代;孝友之家,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。」至望其家,能成為耕讀、孝友之家,而不要成為官宦、商賈之家。�

為了讓忠孝的家風在家族內不斷傳承,曾國藩時常教育兄弟子侄對長輩要孝順恭敬。在給他兒子曾紀澤的家書中說:「紀澤於叔祖、各叔父面前盡些愛敬之心,常存休戚一體之念,無懷彼此歧視之見,則老輩內外必器愛爾,後輩兄弟姊妹必以你為榜樣,日處日親,愈久愈敬。」�

曾國藩深知「家和萬事興」、「兄弟以和為第一」之理,曾說:「家和則百福生。」他全家兄弟姊妹共九個人,他是長子,非常關心諸弟,經常問候、勉勵或勸誡。在家書中寫道:「今人都將『學』字看錯了,若細讀〈賢賢易色〉一章,則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。於『孝悌』兩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,盡十分便是十分學。今人讀書兼為科名起見,於孝悌倫紀之大,反似與書不相關。殊不知書上所載的、作文時所代聖賢說的,無非要明白這個道理。如果事事做得,即筆下說不出何妨!若事事不能做,並有虧於倫紀之大,即文章說得好,亦只算個名教中之罪人。賢弟性情真摯,而短於詩文,何不日日在『孝悌』兩字上用功?務使祖父母、父母、叔父母無一時不安樂,無一時不順適;下而兄弟妻子兼藹然有恩,秩然有序,此真大學問也。」�

曾國藩認為,親人之間應當和氣、坦誠、忍讓,在相互關懷幫助、相互砥礪的基礎上,大家才可以不斷走向完善,相互協調,家業興旺。他常說:「兄弟和,雖窮氓山戶必興;兄弟不和,雖世家宦族必敗。」所以,他無論在京做官,還是戎馬倥傯,百忙之中,總不忘寫信教導諸弟踏踏實實做人,督促他們讀書學習,要重視孝友耕讀,綿延世澤。他對四個弟弟愛護備至,一生花在四個弟弟身上的功夫心血,並不比用在自己的兩個兒子紀澤、紀鴻身上的少。在《曾國藩全集.家書》所留下的一千五百二十封家信中,除了給祖父母、父母、叔父母的幾十封,絕大部分都是寫給兄弟子侄輩的。在這些家信中,無論學問、人品、軍事、性情、養生、治家等,事無巨細,皆有涉及。充分表達他的孝悌精神,為諸弟殫精竭慮,瞻前顧後,唯恐有失,有負先人。而弟弟們也都對他非常尊敬,對他的教導銘記於心,兄弟之間關愛互助。當然諸弟有時對他難免有怨責,面對諸弟的怨責,曾國藩既不擺長兄的架子予以呵斥,也不以翰林的尊貴加以輕蔑,而是以設身處地之心予以寬諒,曲意滿足諸弟的要求,體現了長兄的大度。�

聽劉昭仁老師說�

曾國藩生長農村,刻苦力學,中進士後,官至禮部侍郎。母親過世,回鄉里守孝的時候,洪、楊兵起,各地盜匪伺機蠢動,施虐百姓,於是他督辦團練,編訓地方鄉勇,成立湘軍,加以剿禦。又奉命抵禦太平軍,經多年奮戰,出生入死,終於消滅太平天國。不久又平定捻匪,受封一等毅勇侯,成為清同治中興第一功臣。後又歷任武英殿大學士、直隸總督、兩江總督。一生功業彪炳,而其學合義理、詞章、經世、考據為一,尤其重視經世之學,以禮為依歸。他的文章稱「湘鄉派」,與桐城、陽湖二派,鼎足而三。梁啟超推允他為「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三不朽」。史學家郭斌龢說他:「才德俱備,文武兼資。有宗教家之信仰,而無其迷妄;有道德家之篤實,而無其迂腐;有藝術家之文采,而無其浮華;有哲學家之深思,而無其鑿空;有科學家之條理,而無其支離;有政治家之手腕,而無其權詐;有軍事家之韜略,而無其殘忍。」�

明末清初儒者朱用純(號柏廬),曾經說:「學問在性命,事業在忠孝。」意思是說:知道性命之理,是求學問的關鍵;而能盡忠盡孝,才能創建一番事業。曾國藩一生的為人處世、立功建業,就是這兩句話的實踐。�

儒家一貫強調修身齊家,而後治國平天下。於是「修齊治平」成為我國傳統的道德觀念。曾國藩學宗宋代理學家二程與朱熹,粹然有儒者之風,為人處世完全本諸儒家的道德規範,取法古聖先賢的遺規,一生的思想行事,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,也是理想人物。�

在家族中,曾國藩非常重視處理家族成員之間的關係,注重對兄弟子侄的教育,強調以孝悌為本,把「孝友傳家」作為自己家族的優良傳統,希望以此來規範家庭成員的言行,進而使家族團結和睦、繁榮興旺、長盛不衰。�

「孝友傳家久,詩書繼世長」。孝悌之家,必有賢子孫。曾家是孝悌之家,曾國藩兩個兒子,曾紀澤是清末頗有影響力的外交家,曾紀鴻是著名的數學家。其後三四代子孫,也人才輩出,成為一個百年旺族與望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riel3165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