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典型在今昔》

天譴惡子

  宋世陳廿三者,山居獷悍。父年老,每遭忤觸,至不能忍。數以手加額曰:「願不孝之子,蛇傷虎咬。」父沒後,廿三偕與徒黨,入深山採木,有蜥蜴螫其足。又進而前,遇虎突出。諸人皆奔避之;廿三以足螫獨遲,竟為所噬。

譯文:

  宋朝的時候,有一個叫陳廿三的人,長年住在山裡以採木為生。他體格粗獷,個性十分兇悍,尤其是對待他年老的父親,常常忤逆不孝,有時他父親忍不住氣急了,就會用手拍打自己的額頭,對老天爺哭喊說:「我真希望這個不孝子遭到蛇咬虎噬的報應啊!」

  陳父死後,廿三與一些朋友到深山裡去採伐林木,走著走著,竟然有隻蜥蜴在他的腳上咬了一口。眾人又繼續前進,突然看到有一隻老虎跑了出來。大家嚇得急忙找地方躲避,唯有廿三因為腳已經被蜥蜴螫了一口,跑起來不方便,竟然真的被老虎吃掉了。

腹 誹

  俞麟,太原諸生也。同社王用予,事帝君甚謹。一日,夢至帝君前,戒諭至切。用予既叩己所就,為問俞麟。帝君曰:「俞麟應得一科,因事親用腹誹法,且谿刻論人,不近情理,而偽以君子長者自命,故黜其科。」用予問:「何謂腹誹?」帝君曰:「彼父母凡語言舉動,麟心輒不謂然,但勉強不露聲色,浮沉順之。真性日漓,偽心相與,是視親如路人矣!假行竊名,最攫神怒。」麟果終身不第。

譯文:

  俞麟,是太原府的一位秀才,他的一位同儕王用予,奉祀文昌帝君非常的恭謹。有一天,王用予夢見自己來到帝君的面前,帝君非常懇切地告誡諭示。用予問完了自己的一些問題,就順便問俞麟的事。帝君說:「俞麟本來也應該得中舉人的,但是因為他用腹誹之法侍奉雙親,而且對人刻薄,不近情理,又常常自認為是有德行的人,所以取消了他本來應得的功名。」

  用予問:「什麼是腹誹之法呢?」帝君說:「俞麟父母的一言一行,俞麟心中都不以為然,但是他勉強自己不要表示出來,表面上裝做順從父母之意。日久之後,他的真性情愈為薄弱,習慣用虛妄、矯飾的心來與父母相處,這等於是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路人一樣的看待。這種偽君子的行為,最會引起神明憤怒。」

  俞麟果然一生都沒能得到功名。

按語:

  前文描述陳廿三的性情「獷悍」,他被自己粗魯兇悍的習慣綁住一生,不自覺地造作許多傷害別人的行為,乃至於常常忤觸自己的父親,使父親痛心至不能忍,而發出惡願,結果不幸一語成讖。

  這是巧合嗎?其實不然!佛經中有云:「若有男女悖恩不順,令其父母生怨念心,母發惡言,子即隨墮,墮在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世間之極莫過猛風,怨念之微復速於彼,一切如來金剛及五通仙不能救護。」父母是我們的恩德田,對父母所造的重業是會感現法受的。

  然而,陳父果真希望兒子被蛇傷虎咬嗎?他地下有知,想必非常傷痛、非常後悔,因為天下父母天性疼愛子女,只是有時忿怨難平,忍不住迸出一些氣話、惡願。當我們陷於煩惱之中,都會說出非常無明的話,或在心裡詛咒,希望此人如何、那人如何,不知不覺間怨懟排擠、敵視他人(包括原本親愛的人)。若不從內心加以防範和修改,惡願的力量始終存在,一旦結出惡果,將後悔莫及。

  相對於陳廿三的粗暴行徑,俞麟則是表裡不一之人。此人對於父母的所言所行,皆極不以為然,表面順從,心裡卻頂撞個不停。「腹誹」即是「在腹中誹謗」。他一生行事虛假、剽竊名聲,是道地的偽君子。

  偽君子有兩種:一種是認同某價值觀,想去實踐卻做不到,只能著力於外在的行為,但內心無法完全相應;另一種則是根本不認同此價值觀,也不想實踐,只是為了博取虛名,做做表面功夫而已,如俞麟之類,還以君子長者自居。

」  如此待人,易流於虛應故事,看起來彼此相安無事,甚或志氣相投,可是住往對方說一句,自己內心馬上頂一句,盡是不屑的姿態。大家各懷鬼胎,頻頻打太極拳,很難有真肯奉獻一己、為人著想的心。

  學佛者成為陳廿三的機會比較小,但成為俞麟的機會頗大。因為修學佛法後,常會以佛法的標準要求父母和身旁的人,卻未察覺,自己若非真心感念父母或關懷他人,那種要求的背後其實帶有看不起的意味。心裡總覺得他們沒有善根,他們脾氣暴躁、他們嘮叨不完,都是別人有問題,從不認為自己錯了,甚至自以為做得很好。而且,自己學佛以後,是否真的對所學的概念掌握清楚了嗎?如果沒有從內心去認識,有時候我們也還會對所引導概念暗暗排斥,心中不以為然,可是團體就是如此推動,但自己受「團體」壓力影響而不敢去抉擇清楚,結果「腹誹」心態就暗暗形成了。這是值得注意的問題。
(李衍忠居士講述/編輯室整理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rriel316555 的頭像
    arriel316555

    arriel316555的部落格

    arriel3165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